2011年的4月22日是第42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于美國。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演講會。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的環保立法工作。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的宗旨是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今年的主題旨在借助地球日活動平臺,提高公眾對國土資源國情的認識,普及有關科學技術知識,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節約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
據新華社電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一天我們除了表達對地球母親的熱愛之外,更要表達我們的關心,因為地球母親生病了。這也是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把早在1970年從美國開始的地球日升格為世界地球日的重要原因。
人類決心為“母親”治病
地球母親的病癥主要是能源資源面臨枯竭、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惡化、物種加速滅絕,人類生存面臨嚴重挑戰。病因是過去幾百年人類活動的加劇——人口急劇增加,不斷向地球母親索取,不斷向地球母親排放大量污染物。難怪有人將人類比作地球母親體內的癌細胞。
為了給地球母親會診,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圍的環境會議。從這次會議之后,人類明確了地球母親的病不可能自愈,必須下決心醫治。
早在1992年,人類就開出了兩劑最重要的藥方。那一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與會各國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通俗地說,前者的目標是節能減排,后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物種滅絕速度加劇
相對于節能減排,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面臨更大壓力。聯合國把2010年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這是因為2002年在南非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出一個目標:在2010年扭轉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趨勢。然而,2010年過去了,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承認沒有實現各自的目標。
一些專家認為,現在面臨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后最大的一場生物多樣性危機。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材料稱,人類活動使物種正以相當于自然淘汰1000倍的速度滅絕。歐盟提供的材料則顯示,過去50年中約有60%的生態系統惡化,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物種瀕臨滅絕。
解鈴還需系鈴人,給地球母親治病只能靠人類自己。相信人類擁有足夠的決心和智慧,治愈地球母親的疾病,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生機勃勃的家園。
新浪網